带你揭秘直肠息肉的神秘面纱
直肠息肉是一种直肠核膜增生的赘生物,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患。
病因:
(1)饮食因素: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,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,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。
(2)遗传因素:一般认为,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,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,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,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,没有性别的差异。
(3)炎症刺激: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,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,糜烂溃疡愈合之后,导致疤痕逐渐收缩,形成息肉状,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,致腺体阻塞,粘液储留而发病。
(4)粪便、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;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,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,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,形成息肉。
病因病机:
现代医学对其真正的病因,至今尚未明确,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:
1.慢性刺激:由于饮食习惯改变,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;或因痢疾、溃疡性结肠炎、血吸虫病、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;以及慢性便秘,粪便干结等,均可刺激直肠粘膜而发病。
2.遗传因素:胎儿在胚胎期,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。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。
症状:
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为便血、脱垂、肠道刺激症状。
(一)便血:出鲜血、量不多,常染在粪便表面,当炎症时,有粘液血便,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症状。
(二)直肠肿块:位于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,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,呈鲜红、园、樱桃状,便后可自行复回。无蒂息肉需经肛指和肛门镜检查才能发现。
(三)肛指与内镜检查可触及单个或多个带蒂息肉或广基息肉,前者活动度大,后者较固定,息肉园形,柔软,若息肉变硬,表面高低不平,固定肠壁,可能有癌变。为明确性质,取活体组织。
(四)钡灌肠 有助于了解息肉分布情况。
治疗以手术法为主,内、外治法主要用于不能手术的息肉病患者。
1、内治法:宜清热祛湿,活血祛淤,软坚散结为主,可选用下列方剂:
①乌梅(去核、炒成炭)250克僵蚕(微炒)250克蜂蜜500克,炼蜜为丸,每次9克,每日3次。
②半枝莲30克山豆根30克诃子15克薏苡仁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,水煎服,每日3次。
加减:腹痛加元胡、橘核、茴香;腹泻加黄连、马齿苋;便血加地榆、槐角、炒荆芥;体虚脾弱加党参、当归、淮山药、麦芽、山楂、鸡内金。
③地丁15克公英15克半边莲30克地榆9克白花蛇舌草30克桃仁10克石见穿12克黄药子12克炙甘草6克干蟾皮粉3克,水煎服,每日3次。
2.外治法:
保留灌肠法。可选用下列方剂:
1)6%明矾液50毫升,每睡前灌肠。
2)乌梅12克五倍于6克五味子6克牡蛎30克夏枯革30克海浮石12克紫草15克贯众15克,浓煎为150-200毫升,每次50毫升,每睡前灌肠。
中医认为,本病的发生是湿热下迫大肠,以致肠道气机不利,经络阻滞,瘀血浊气凝聚而成。西医认为与遗传有关,或因慢性刺激,如溃疡性结肠炎、痢疾和血吸虫病等感染所致。
治宜清热祛湿,活血祛瘀,软坚散结为主,适用于治疗肠道多发性息肉,可选用以下方法:
(1)半枝莲30g,山豆根12g,诃子15g,苡仁15g,白花蛇舌草20g,黄芪30g,白术15g,水煎服。
如腹痛加延胡索8g,橘核10g,茴香5g;腹泻加黄连5g,马齿苋30g;便血加地榆15g,槐角10g,炒荆芥10g;体虚脾弱加党参、当归、怀山药、麦芽、山楂各10g,鸡内金(研末服)3g。
(2)紫花地丁15g,蒲公英15g,半边莲30g,生地榆9g,白花蛇舌草30g,桃仁9g,石见穿12g,黄药子12g,炙甘草6g,干蟾皮粉(冲服)3g,水煎服。
(3)乌梅250g(去核,炒成炭),僵蚕250g(微妙),蜂蜜500g,做成蜜丸,每丸重9g。每次9g,每日3次。
温馨提示:通过以上的介绍,相信读者朋友对“带你揭秘直肠息肉的神秘面纱”也有了一定的了解。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,不妨点击页面的在线咨询连接,会有专门的在线医生为您解答。
